中国蓝观察|智能还是智障?“听不懂话”的AI客服如何解码
最近,不少网友在社交网络上对电子商务平台、快递外卖、银行房产等AI客服吐槽不断——“听不懂话”“荒度时间”“找客服先听AI念800字小作文。”想找一个真人客服,“比登天还难”。有网友发问:AI到底是智能还是智障?
“您好,这里是XX客服,请问您是不是已经收到派送的包裹……”“XX银行现推出全新金融项目,邀请您……”不少网上的朋友表示,近两年来自己隔三差五就能接到类似来电,它们都是由AI客服打来的。
“先由真人客服打来电话,推荐福利,再切换为AI继续介绍,太敷衍了。”“有时正在忙,突然来个电话,接起来发现是个AI。”社交平台上,有类似感受的网友纷纷“控诉”。
金融房产、物流通讯、消费旅游等需要大规模拓客沟通的行业,是AI客服电话的重灾区。
与此同时,真要遇到什么样的问题,想主动寻求客服帮助,大家发现AI客服依旧“挡”在前面。要么列出数个问题,要么播报一串功能,供消费者挑选。如果咨询内容不在其中,那便是鸡同鸭讲,只能对着机械弹出的预设回复暗自憋气。
有网友晒出自己的“寻人工客服之路”——有问题想咨询客服,先对话在线客服,发送问题后AI客服回复了14条内容,“但没一条能解决我的问题,在线人工客服完全联系不上。”
后来网友小木打了客服电话,也是AI接听,同样的14条内容语音播报来回“套娃”,想转接人工,却被回复“当前坐席繁忙,可以在线上预约人工客服回访时间”,而人工的预约回访排到第二天下午,最后只能放弃。
还有网友称自己拨打了市面上45家包括通信服务商、电子商务平台、物流公司等客服电话,统计的用时显示:转接到人工客服平均需要94秒,最漫长的一次等待长达380秒。
值得警惕的是,服务商在销售AI外呼系统的同时,非常有可能兜售用户号码,侵犯个人隐私。
一家AI电话系统服务商表示,外呼的号码来自于两个途径:一是在企业网站注册过的用户号码,二是从数据平台获取的“陌拜”号码,后者往往通过不合法的手段获取。
根据《广告法》第四十三条规定,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,不得向其住宅、交通工具等发送广告,也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。以电子信息方式发送广告的,应当明示发送者的实际身份和联系方式,并向接收者提供拒绝继续接收的方式。
因此,如果商家对绝对没和其建立联系的消费者推送广告信息,就违反了这一规定,AI电话也不例外。
此外,AI电话系统往往能轻松实现自动录音。有服务商宣传称,通过后期的录音能够直接进行智能分类、销售分析等,而这也是不合规的操作。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表示,如果AI电话未告知受访者而直接录音,就侵犯了个人隐私信息权益。
奇安信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表示,即便是AI电话也必须要接入运营商的网络,才能够与真实的用户进行相对有效的电话沟通,电信运营商通过对接入平台的的呼入频率限制,就可以有实际效果的减少骚扰电话的数量。据了解,正规的服务商在销售系统时都会要求客户提交公司全称。
当然已有一些厂商开发了AI工具,用AI打败AI。比如,联通推出语音智能服务产品“沃留言”可以实现代接听功能,该产品会根据通话内容判断是否为骚扰电话,之后做出下一步的操作;阿里和科大讯飞也都推出了AI工具,帮助用户阻挡骚扰电话和进行AI互动。
裴智勇建议消费的人在接到特殊号码时需要多加留意。此外他认为,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人类通话,作为消费的人都要增强防骚扰和防骗意识,在不能判断是否为机器人电话时,可以说一些更复杂的句子提出疑问,识别出AI电话。同时,在反复接到同一个AI电话时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其拉黑,并向运营商客服进行投诉举报。
《2023中国智能客服市场报告》显示,中国智能客服行业以智能客服软件为主导,约占市场占有率的80%。2022年中国智能客服市场规模达到66.8亿元,预计到2027年,有望增长至181.3亿元。
随着技术的发展,AI应用于客服领域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,未来智能客服发展是否有可能完全代替人工?
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认为,智能客服能做到7×24小时随时工作,大幅的降低人力成本,对经营者来说是有利的,但对消费的人来说,可能就会存在售后服务质量不达标的情况。
同时,胡钢表示AI客服未来很难做到完全替代人工。“客服不仅要给用户更好的提供相关商品和服务的知识、情报、途径等,很重要一点是要解决纠纷,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,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复杂。客服很重要一点是需要安抚、平复消费者或者客户的情绪,AI很难做到。”
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也认为,AI客服不太可能代替人工。他建议有关企业尽量采用“人工+智能”客服系统,对于一些常规性咨询问题,能够最终靠智能回复,而对于一些消费者投诉等急需解决的问题,尤其是涉及消费者人身、财产安全的问题,则应优先通过人工客服渠道解决。